访问本站:
11

    舞狮,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,古时又称为“太平乐”。舞狮有南北之分,南狮又称醒狮。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,每头狮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,一人舞头,一人舞尾。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,装扮成狮子的样子,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。在表演过程中,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,非常富有阳刚之气。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,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,长盛不衰,历代相传。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,有华人之处,必有舞狮,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,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,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。
    舞狮是一种亚洲民间传统表演艺术,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,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。中国民俗传统,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。故此每逢喜庆节日,例如新张庆典、迎春赛会等,都喜欢敲锣打鼓,舞狮助庆。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,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地及各国唐人街都相当盛行舞狮。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,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,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。
   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,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、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,在这些节庆中,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,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,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。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,就不满足于立门墩、屋檐、石栏、印章、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,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,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,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。

综述:
   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;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,南洋及海外。近些年来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,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,北狮的步法,称为"南狮北舞"。
   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,狮头较为简单,全身披金黄色毛。舞狮者(一般二人舞一头)的裤子,鞋都会披上毛,未舞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。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,有绿结者为雌性。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,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。舞动则是以扑、跌、翻、滚、跳跃、擦痒等动作为主。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;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。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,小狮戏弄大狮,大狮弄儿为乐,尽显天伦。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。配乐方面,以京钹、京锣、京鼓为主。
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。
    南狮又称醒狮,以广东等地的醒狮最具代表性,分为文狮、武狮和少狮三大类。醒狮是融武术、舞蹈、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,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,五代十国之后,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,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,明代时期,醒狮出现在广东南海县(今广东省佛山市)。醒狮原名为瑞狮,意为吉祥如意,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,因为“瑞”字方言谐音“睡”,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“醒狮”,寓意醒狮醒国魂,击鼓振精神。从此,“有华人之处,必有醒狮”,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。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,威猛粗犷,讲究神似,鼓乐激昂,令人警醒。醒狮现流传于南方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,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,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,长盛不衰,历代相传。南狮造型较为威猛,舞动时注重马步。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,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。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,色彩艳丽,制造考究;眼帘、嘴都可动。严格来说,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,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。狮头还有一只角,传闻以前会用铁做,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。传统上,南狮狮头有「刘备」、「关羽」、「张飞」之分。三种狮头,不单颜色,装饰不同,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。 红色为关公狮,代表忠义、胜利,因关羽在华人心目中又为武财神,故关公狮又代表财富;黄色为刘备狮,代表泽被苍生、仁义及皇家贵气;黑色为张飞狮,代表霸气、勇猛,故一般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踢馆挑战时才用,一般喜庆之事还是红黄为常见者。
   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,有:起势、常态、奋起、疑进、抓痒、迎寳、施礼、惊跃、审视、酣睡、出洞、发威、过山、上楼台等等;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,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。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。南狮有出洞、上山、巡山会狮、采青、入洞等表演方式,。当中「采青」最为常见。相传“采青”原来是有“反清复明”之意,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,有“生猛”,生意兴隆的象征。「青」用的是生菜谐音(生财)。把生菜及利是(红包)悬挂起来,狮在「青」前舞数回,表现犹豫,然后一跃而起,把青菜一口吃掉(谓之采青),再把生菜咬碎(谓之碎青),还要模仿狮子吃饱的表情神态,(谓之醉青)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(谓之遍地生财)。为了增加娱乐性,采青有时还会用上各种采青的方式(采天青、采地青、采水青等等)并配以各种特技动作,例如上肩(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),叠罗汉,上杆(爬上竹杆), 或者过梅花椿(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)等等。
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、大鼓、大钹。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。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「大头佛」,手执葵扇带领。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「点睛」仪式。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,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及天庭上,象征给予灵气及生命。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和佛山装狮。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,额位宽而有势,嘴较平阔;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,嘴突出如鸭嘴状,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“鸭嘴狮”。
    传统上,南狮狮头造型上有“刘备狮”、“关公狮”、“张飞狮”之分。三种狮头,不单颜色,装饰不同,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,如舞张飞狮者,舞法必定勇猛霸气。

    舞狮技艺中,北狮重写实,南狮重写意。在南狮表演中要体现狮子时而威武勇猛,雄壮威风,时而嬉戏欢乐,幽默诙谐,那么就要将喜、怒、醉、乐、猛、惊、疑、动、静、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、出神入化、淋漓尽致。成功的表演往往让观众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难度,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中看出或悟到狮子在表演中的各种思维、各种动作的目的,把舞狮表演拟人化,赋予人的思想。让人们在观赏舞狮表演中时而紧张,时而惊奇,欢乐,陶醉,从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启迪,升华思想,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。
    舞狮表演中表演狮子的神态确实很重要,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好呢?此举目的志在共同将狮艺不断探索、提高与发展。
    喜:配轻、快、欢乐的鼓点,狮子高兴、快乐、眨眼、微笑、轻摆头或轻跳转身,配弓步、马步、上膝或独立步等。
    怒:配重、急、快鼓点。狮子生气发怒,怒目瞪眼,开口吼叫,狮头用力抖动,配马步、弓步站立步等。
    醉:配轻、慢鼓点。狮眼半开半合微抖动,精神昏迷垂首拖步,配合各种步法。
    醒:配先轻后重,先慢后快鼓点,狮子恢复状态过程,狮子眼从微开、半开、大开过度,伸懒腰与打哈浪结合,开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。
    动:根据狮动激情配与轻、重、快、慢、急、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。
    静:鼓停狮静,目光平稳,狮的安静造形突出,配仆步、弓步、马步。
    乐:鼓点要求轻、快、重结合。狮子欢喜快乐、摇头摆脑、眼、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,配小跳,秧歌步、小步跑等步法。
    猛:配重、快、急鼓点。气势壮,力量大,嘴眼开合有力,抖头逞威,踏步有力,战胜困难,胸有成竹。多在远距离飞桩等难度出现。
    惊:配急、快、重后突停鼓点、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,狮身抖动,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,迫真,配弓步、马步等。
    疑:配轻、慢鼓点,开眼合嘴,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,不轻举妄动,猜疑不信,配与仆步、弓步、马步,上膝的造型。
    寻:配轻、重、快、慢结合鼓点,眼,嘴随鼓点节奏而动,狮头左右有力转动,前伸后缩寻找结合。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寻找。
    盼:配轻、快、慢结合鼓点,狮伸首开眼远望,左右慢转动盼望,配与弓步、马步、上膝、坐肩等。
    探:配轻转重转急鼓点,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,前爪或后腿由高向下,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,嘴眼微开合与鼓点相配。
    烦:配急、重的鼓点,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,狮头左右摆动,老是踏步或转身,眼东张西望,嘴一开一合。
    嬉:配轻、快、鼓点,狮子休闲,玩耍,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一合,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、碎步、踏步、十字秧歌步等。
    戏:配轻、重、急、缓鼓点,狮子戏弄,调戏,玩弄好奇之意,眼、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,狮子一进一退,前爪或后腿一伸一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,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。
击打狮鼓、锣、钗伴奏是使狮艺神态表演达最佳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狮艺形神逼真、套路完成与否都起重要的决定作用,应突出:轻、重、快、慢、急、缓、停等种类。因舞狮表演者,两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,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,往往初期学习舞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,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才能开始学习舞狮。

轻:则轻打、点打、利用手腕之力。
重:则重打高起高落,利用肘和肩、腰、腿之合力。
快:则是节拍快、拍与拍之间快,利用腕、肘之力。
慢:则是节拍慢、拍与拍之间慢。
急:则是每拍之间鼓点数多。
缓:则是每拍之间鼓点少。
停: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

    注: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并经过整理;

 

 

 

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