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问本站:
超级计算机 嫦娥飞船 北斗导航

 

   “两弹一星”,指核弹(原子弹、氢弹)、导弹和人造卫星。
1960年11月5日,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,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,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;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;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,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。中国的“两弹一星”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。
   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。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,为了保卫国家安全、维护世界和平,高瞻远瞩,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“两弹一星”的战略决策。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,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,以身许国,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,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,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。他们和参与“两弹一星”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、工人、解放军指战员一起,在当时国家经济、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,自力更生,发奋图强,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苏联的帮助,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,突破了核弹、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。
1956年,研制导弹、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。仅用4年时间,1960年中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。1964年,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,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。1970年,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,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-- 东方红一号 ,成为继苏联、美国、法国、日本之后,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。
    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:“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,也是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。”
“两弹一星”事业的巨大成功,依靠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,
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。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,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,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,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,毅然回到祖国。几十年中,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,默默无闻,艰苦奋斗,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。“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,也绝不受别人欺侮”,是他们的坚定信念。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,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。“两弹一星”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,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
两弹一星”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、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,并创造“科技奇迹”的态度与过程,组合的元素则为“爱国主义”、“集体主义”、“社会主义”与“科学精神”,并可以衍生至“科技创新”“知识经济”等领域。

功勋人物:参考有关资料;

 

 

 

    级计算机,国家方面发展迅速,跃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当中。是第一个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制造了超级计算机的国家。中国在1983年就研制出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,使中国成为继美国、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。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本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名为“神威蓝光”,在2019年11月TOP500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,中国占据了227个,神威·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位居榜单第三位,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位居第四位。
   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——103机诞生。进入70年代,中国对于超级计算机的需求日益激增,中长期天气预报、模拟风洞实验、三维地震数据处理、以至于新武器的开发和航天事业都对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为此中国开始了对超级计算机的研发,并于1983年12月4日研制成功银河一号超级计算机。 并继续成功研发了银河二号、银河三号、银河四号为系列的银河超级计算机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。并与1992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超级计算机,在发展银河和曙光系列同时,中国发现由于向量型计算机自身的缺陷很难继续发展,因此需要发展并行型计算机,于是中国开始研发神威超级计算机,并在神威超级计算机基础上研制了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。2002年联想集团研发成功深腾1800型超级计算机,并开始发展深腾系列超级计算机。
神威·太湖之光:2016年,每秒9.3亿亿次,目前世界第三;
    2019年:在最新公布的TOP500榜单中,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超级计算机以HPL标记93.0 petaflops名列榜单的第三位,“天河二号”超级计算机以61.4 petaflops排名第四位。
本次榜单中,美国超算上榜总数为118台,接近历史低点,但在总运算能力上,占该列表总性能37.8%,中国占比31.9%。
超级计算器的“下一顶皇冠”将是E级超算,即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运算的超级计算器。要实现这一目标,超算系统规模、扩展性、成本、能耗、可靠性等方面均面临挑战。据有关人士介绍,中科曙光本周将在达拉斯举办的超算大会上推出新产品,为实现E级计算奠定基础。在天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,中国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也展示了新一代E级超算“天河三号”原型机。

 

 

 

    探月工程,是利用航天器对月球进行的各种探测。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,当然成为空间探测的第一站。中国探月工程,又称“嫦娥工程”。
探月工程,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,二是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,三是探测月壤特性,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任务的总称。
经过10年的酝酿,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“绕”、“落”、“回”3个阶段。
   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“嫦娥一号”,对月球表面环境、地貌、地形、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。
   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,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,以软着陆的方式 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。
   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,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。
    “嫦娥一号”(Chang'E1)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,首颗绕月人造卫星。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×1.72米×2.2米的长方体,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,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.1米,重2350千克。“嫦娥一号”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“长征三号甲”运载火箭发射升空。
   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,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,由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。
    嫦娥三号於2013年12月2日凌晨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。
    嫦娥四号计划在2018年6月份左右发射中继星,在2018年年底发射着陆器和巡视器,将于2018年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,将首次实现对地对月中继通信。
    2020年7月,中国将实施的嫦娥五号任务,则是围绕月球采样返回的主要目标打造的无人探测任务。

 

 

 

 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(英文名称: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,简称BDS)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,也是继GPS、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(BDS)和美国GPS、俄罗斯GLONASS、欧盟GALILEO,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。
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、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,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、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、高可靠定位、导航、授时服务,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,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、定位和授时能力,定位精度为分米、厘米级别,测速精度0.2米/秒,授时精度10纳秒。
    2020年7月31日上午,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(以下简称北斗系统)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自主建设、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,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、全天时、高精度的定位、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。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,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、海洋渔业、水文监测、气象预报、测绘地理信息、森林防火、通信时统、电力调度、救灾减灾、应急搜救等领域,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性公共资源,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。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“中国的北斗,世界的北斗”的发展理念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发展,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。

建设原则:
    自主:坚持自主建设、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,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。
    开放:免费提供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,鼓励开展全方位、多层次、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。
    兼容: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,鼓励国际交流与合作,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    渐进:分步骤推进北斗系统建设,持续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性能,不断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全面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。
    北斗系统增强系统包括地基增强系统与星基增强系统。
1.北斗地基增强系统: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按照“统一规划、统一标准、共建共享”的原则,整合国内地基增强资源,建立以北斗为主、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卫星导航服务体系。
2.北斗星基增强系统: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搭载卫星导航增强信号转发器,可以向用户播发星历误差、卫星钟差、电离层延迟等多种修正信息,实现对于原有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改进。
    国家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,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,形成了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:
    第一步,建设北斗一号系统。1994年,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:2000年,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,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,采用有源定位体制,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、授时、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;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,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。
    第二步,建设北斗二号系统。2004年,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;2012年年底,完成14颗卫星(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、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)发射组网。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,增加 无源定位体制,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、测速、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。
    第三步,建设北斗三号系统。2009年,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;2018年年底,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,完成基本系统建设,向全球提供服务;计划2020年年底前,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,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。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,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(定位、测速、授时)、全球短报文通信、国际搜救服务,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、星基增强、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。
    2020年6月23日,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。北斗基础产品已实现自主可控,国产北斗芯片、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,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。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、移动智能终端制造、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,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、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,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
    注: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并经过整理;